原标题:云南首个诉前“禁止令”的由来
“被申请人自裁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在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甸坝放牧的违法行为。”为了保护国家级森林公园苍山生态环境,大理市检察院依法向大理市法院申请诉前“禁止令”,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并发出责令。全省首份诉前“禁止令”是如何出炉的?诉前“禁止令”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近日,记者对相关单位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
高山天然草场遭破坏
花甸坝,因花而闻名,是苍山北面的一个高山天然草场。这里40条大大小小的溪流汇集成苍山十八溪之一的万花溪,是洱海的主要水源地之一,也是高寒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021年,大理州检察院首次接到在花甸坝违法放牧案件线索,检察机关立即组织人员到苍山花甸坝展开调研。
“我第一次上去是2021年5月,那个季节本该是万物生长、草木繁茂的初夏之际,但我们看到的是满地的牛屎马粪,草没有长出来,因为草长出来一点点就被牲畜吃掉了,那里还有大量的侵蚀沟。”大理州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大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张宏芳回忆说。
显然,这些粪便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到溪水里,影响水质安全。针对牛屎马粪,工作人员首先是花了4万多元对草场进行了清理。之后,走访调研,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在对国有畜牧场、当地和跨界放牧的牧民进行走访调研之后,检察机关查明,当时至少在花甸坝放牧600头牦牛、2000只羊,无序放牧严重破坏了花甸坝的生态环境。由于载畜量过大,2016年以来,花甸坝开始出现天然草场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溪水大肠杆菌超标等情况。
作为花甸坝的历史遗留问题,放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大原因是花甸坝地理位置特殊,行政区划涉及一市两县,多个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存在脱节。2021年,当地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联合开展工作,花甸坝全面禁止无序放牧,居住在这里的49户牧民签订了《禁牧承诺书》。为了减少禁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补偿办法,对退出放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扶持他们发展种植业。在多部门联合努力下,农户开始主动配合禁牧工作,纷纷自行处置牲畜,禁止放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了防止禁牧反弹,大理市投资240万元,启动了苍山花甸坝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工程设置了17公里的物理隔离围栏,圈定出总面积3000亩的保护范围,一定程度上遏制花甸坝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然而,两年过去了,情况却不容乐观,个别农户仍在违法放牧。
全省首份诉前“禁止令”出炉
早在2021年6月,针对苍山花甸坝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大理州检察院就向大理市政府、洱源县政府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政府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入户调查、集中座谈、发放禁牧法律宣传材料、设置物理隔离围栏和堵卡点等方式全面禁牧。
但部分周边村民仍然偷偷去苍山天然生态资源保护区放牧,其中就包括花甸坝的原住居民董某。
2021年11月29日,董某签订了《禁牧承诺书》,明确知晓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放牧属于违法行为,但其并未停止违规放牧。2022年2月25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理市苍山分局(下称“苍山分局”)向其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其于2022年3月10日前停止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放牧的违法行为,但这依然没有阻止董某的行为。今年3月21日,苍山分局对其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
董某在花甸坝放牧的行为屡禁不止,全面禁牧两年后,其还有250余只羊、60匹马依然在放牧。今年6月27日,苍山分局将案件线索移送至大理市检察院。
接到线索后,检察官多次上门对董某释法说理,告知其在天然草场放牧会造成草场载畜量低等危害。了解到当地原住居民长期靠山吃山,主要收入为中药材种植和放牧,为解决原住居民全面禁牧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苍山分局将包括董某儿子在内的6户农户纳入“苍山卫士”项目,由他们对苍山进行日常巡护,降低原住居民对花甸坝资源的依赖度。
7月3日,在同时考量大理市经济社会发展及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大理市检察院首次尝试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依法向法院申请制发诉前“禁止令”。
诉前“禁止令”是预防性司法手段
诉前“禁止令”是一种预防性司法手段,目的是防止生态环境遭受损害,是公益诉讼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理市检察院这次申请诉前“禁止令”,在云南省检察机关当中尚属首次。
“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禁止令’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侵权行为是一种非常有力、便捷、高效的法律武器,能够及时、有效维护或者防止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更大的侵害。以‘禁止令’的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预防性司法,是检察机关积极履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职能的有益尝试。”张宏芳说。
7月5日,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准予大理市检察院的申请,并发出“禁止令”:“被申请人董某某自本裁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在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甸坝放牧的违法行为。”
“诉前‘禁止令’在保护区形成了震慑,偷偷放牧的原住居民和越界放牧的村民都处置了自己家的牲畜,花甸坝的生态环境正逐渐恢复。苍山分局还通过建设黄牡丹近地保护基地等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张宏芳告诉记者。 (记者 周惠琼)